诗歌,自然,全球化 


                                         
                              <美>佛瑞斯特- 甘德
                                                          黄运特译



今天我们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聚集在这里,中国新疆南部的帕米尔高原,此地属自治区。但是,我们最纯洁的心愿也无法让我们逃脱成为全球化的使者、侵袭此地的自治性的命运。虽然我们来此地的目的是想洗耳恭听不同的国语,不同的方言,不同的声音,但是我们每人心里都明白,操纵世界历史的言语实践正日益标准化、功用化、传抄化。在自己熟悉的语言里,我们已习惯于随风逐流,从新闻报刊、政治报告、流言蜚语中吸收大量陈词滥调,和其他现成、死板的表达方式。我们大多有电脑,在使用短信息、语法和拼写检查软体、甚至中文电子词典时,电脑为我们提供一系列字、词、句子的可能性,让我们选择其一。这些可能性是根据它们在俗语中的使用频率来编写的,这样以来,语言的所有潜力都被一些使用频率很高的字、词、和词组所限制了。虽然这些所谓的捷径有时显然有用,甚至可能加快中文学生记忆单词的速度,但是它们会把我们引进表达的俗套、思维的胡同、和认知的窄道。
 

这些当然是中国和美国诗人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其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层次化加深,新的文学市场不断出现,推销青少年作家、大众文化偶像、以及畅销的新奇作品。中国作家协会作为鉴定文学标准的传统权威机构,不仅不再受独立商业所重视,也被许多地方性的作家群体所轻视,后者包括成都翟永明的酒吧"白夜城"、文学杂志<<今天>>、发表过很多宣言的新一代诗人、以及在网络上发表作品的"下体诗人"。有些诗人,如北岛和多多,宣称他们的影响大多来自西方;别的诗人,如车前子和于坚,则注重运用中国古典诗歌的成分(头韵、韵脚、对称、无逗点等等),进行诗歌形式的创新和实验。
 

在美国也存在类似的情形,旧日那种把二十世纪少数几位诗歌"巨人"捧为明星的级别体系,已被不断涌现的新作家、评论家群体所取代,后者的活动领域主要在文学刊物、互联网站、大学创作班、朗诵会系列等等。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日益缩短我们之间的距离,工业化和人口的压力不断损害我们的自然环境,随着地球上的动植物种类以令人惊讶的速度灭绝,许多中、美诗人正在寻找办法,解决这些已经威胁全球的环境问题。我们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发掘利用,是否建立在一个以人类为中心、不顾其它种类的观念上,是否这种态度,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会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和威胁----不仅对其它种类,也对人类自身。
 


诗歌可以跟环境学有关吗?诗歌可以表现或探讨那些提倡人类与非人类的相互关系的价值观念吗?除了在主题和内容上涉及自然以外,我们怎样用诗歌的句式、断行、或视觉形式来表达一种环境伦理?既然我们的认知过程往往是新旧重叠、或是不断地相对和散乱,既然任何事件很少有清晰的开端与结尾,它们总是包含层次、过程、和转折,既然自然过程总是随着人类的目光而变化、反应,那么诗歌如何呈现人与世界对话的这种复杂的相关性呢?
 

当然,汉语和英语文学都有很长的以自然与风景为中心的田园诗的传统。但是,我感兴趣的不是那些把自然主题化的"自然诗",而是一种在主题与形式上同时探讨自然与文化、语言与认知的关系的诗歌,即所谓的"环境诗"。(在他最近的作品<<传古>>里,常州艺术家洪雷运用摄影与雕塑来探索类似的可能性。)
 

由于我对中国诗歌的了解仅限于我能读到的翻译作品,而且我的文艺美学观念是受我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所限定的,我知道自己的看法不可避免地来自文化交流和文本交际。尽管如此,在我看来,中国古典诗歌里的一些特点有助于西方作家探讨环境诗学。譬如,许多中国古典诗缺乏人称代词,因而造成一种主体模糊性,这与充满人称代词的英语句子相比,更有利于作者想象一个自我消失的句式与角度。
 

比如说,这行贾岛的诗:"闻打暮天钟",强调了一个知觉事件里,人与荒野相互共存,无一独霸。贾岛没有突出一个作用于世界的人格,强求、斟酌观点,而是把世界与意识融为一体。这并不意味着这首诗没有人格性,或是说没有暗指的发言者,只是从句式来看,没有具体的人称操纵那两个动词。在环境诗学里,这可能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另一策略可以在中国古典诗歌一个可贵的特点里找到,即其句式中字与字之间的模糊关系。虽然诗歌批评家经常对清晰的意象赞不绝口,而亚里斯多德也曾一言断定:"多于一个意义就等于没有意义",但是人的意识实际上充满着模糊性。我们脑里想的、或日常经历的任何东西都是多姿多彩的。这种模糊性赋予诗歌一种情感的力量。在下面这首<<四季子夜歌>>的首句,头两个字与最后两个字之间的关系,从句式结构来看,是模棱两可的,或者说是有意识地开放:
 
 

清溪小姑曲
 
 
开门白水
侧近桥梁
小姑所居
独处无郎
 
 
由于诗歌的意义不是通过理性或计算得到的,它既不能数量化,也无法确证,因此跟信息和商业语言相比,诗歌能提供一种更细腻、深刻的体验。环境诗更能再造一个主体边缘化的经历,提醒我们在这世界里,自我与万物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不必惊讶,中国人可能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是这种观念的开路先锋了。我现在最感兴趣的是,当代中国和美国诗人怎样运用、发展那些先前的例子,来创造针对现况的作品。